股票作手回忆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他凭什么把巴菲特和格雷厄姆比下去 [复制链接]

1#

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著名投机家,从5美元做到一笔净赚1亿美元,并被《纽约时报》年投票推举为“百年美股第一人”。这个人就是杰西·利弗莫尔。

每个阶段、每个不同时期,都有自己行业的明星,股市也不例外。有人认可格雷厄姆,有人推崇巴菲特,但“没有人成为两代人的偶像,除了一个人,那就是利弗莫尔,他穿透了时间之墙”(摘自《股票作手回忆录》年第一版)

我这里并不是要跟大家谈股市,而是要从这位传奇人物一生经验的总结中,从大师的操作原则去看职场行为准则。

1、知道不该做什么,比知道什么该做更重要。

利弗莫尔征战股市,数次成功,又多次破产,然后东山再起。他从不怕亏损,但害怕没有发现错误。他说:“我从自己犯的错误中不断学习,从犯错到认识到自己犯错需要时间,从认识到错误到找出原因需要更多的时间……”

网上有很多人告诉你职场应该这样做、那样做,但其实你更应该懂得职场哪些不该做。

2、股市只有一个面,不是牛面或熊面,而是正确的一面。

这句话跟通常说的,“做对的事,而不仅仅是把事情做对”完全是异曲同工。

职场人员忙忙碌碌,可很少有人思考,这样忙碌的过程中,我是否选择了对的事情来做?高级管理人员必须经常这样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按老板的指令做事。

3、如果我错了,就只有一件事情可以证明,那就是赔钱;如果我对了,也只有一件事情可以证明,那就是赚钱。

能不能创造价值,能不能给企业带来盈利,管理者尤其是高级管理者都应该思考这一点。企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就是盈利,这是理所应当的(当然,不是唯一目标,还有社会价值贡献等等)。

4、能看对方向的人很多,能坚持不动的人才真正厉害。

人性,本能地害怕危险,同样,人性也本能地追逐热点,因为恐惧和贪婪。

早期,很多从事制造业的企业家,看到地产火爆,就将资金转投房地产,结果资金被套,连主业也受牵连,严重的还不得不破产重组。

日本、德国的工匠精神,看起来傻,实际上才是真正的聪明。

5、在错误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是最要命的。

这句话,我个人认为是前述第2条的高级版。

职场中,很多经理人向老板建议做这个项目、做那个项目,但为什么经常受阻?从而产生苦闷、纠结的心态,认为那么重要的事情,为什么不做,老板简直瞎了眼了。事实上,很多情况下,就是时机的问题。

6、价格永远不会高到不能买进,也永远不会低到你不能卖出。

这条经验可以转换到现在创业的方面来。例如百家号或那些利用互联网创业的人们,不要因为做自媒体的人多了,你就没有机会了;也不会因为某个方向做的人少了,你就不能做了。

人人都有机会,能否做好,关键还是产品、时机和方法。

7、坚持独立思考。

我在职场这么多年,观察到这么一个现象:为什么很多的员工辛苦耕耘10到20年,却还是一个普通的职员或基层经理?我的总结是:不擅于独立思考。没有真正动过脑筋。

我在面试高级经理时,经常会用这招。那些简历上写着“曾主持某某项目”、“曾主导解决了某某问题”,我就问他:“你主导这个项目之前是个什么情况?存在哪些问题?你是怎么考虑你的应对方法和策略的?最终的结果跟原来比,又是怎样的?”结果,很多都答不上来,或者回答了一些,但明显看得的出来,这个人根本就不是主导人,充其量是个参与者。因为他根本没有动过脑筋。

深度思考过某个问题的人,跟没有思考过的人,差别是相当大的。

8、股战不是人与人的争斗,而是眼光与眼光的抗衡。

我在咨询和职业经历中,常常跟老板们谈到一个话题:“人们常识企业与企业的竞争,是人才与人才的竞争。那么人才与人才竞争的实质是什么呢?”

我的答案是:人才与人才的竞争是思维模式的竞争。对中小微民营企业来讲,甚至可以简单地说,是老板与老板之间思维模式的竞争。

对同一个市场,同质化的产品,决定胜出的是老板对市场的认识和判断。不同的思维模式输出的结果也是不同的,这就是有人赚有人赔钱的本质因素。

利弗莫尔,我终生崇拜的偶像。他的话,还有很多,也不剧透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