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作手回忆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利弗莫尔曾压倒性击败巴菲特,为何晚年穷困 [复制链接]

1#

杰西·利弗莫尔是华尔街的传奇人物和年“最大的空头”。在年他做空华尔街赚了一亿美元,站上华尔街和人生的巅峰。此后开始走下坡路,在年投机出错损失一半财富,并在年爆仓破产,最后在年以自杀走完人生。

利弗莫尔也被称为股市短线投机客的祖师爷,在他的《大作手操盘术》详细的描述了如何操盘的技巧。而在《股票大作手回忆录》里面更是全面的记录了利弗莫尔一生之中跌宕起伏的冒险投机生涯;一直以来,书中倡导的投机理念和操盘术,被全世界的各国股市的短线投机者学习和模仿。在股票类书籍中的地位等同于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

利弗莫尔作为最著名的短线投机者,在股票操作风格上和巴菲特完全不同。巴菲特以上市公司内在价值为买入依据和分享上市公司成长利润为投资原则。利弗莫尔更喜欢抓住市场即时趋势中的最佳交易机会,以最快的速度赚取最多的钱。

虽然两人的风格如此迥异,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却有一个异曲同工之妙的买入理念。具体表现在利弗莫尔认为一定要等到领头羊股票的价格突破阻力区域的关键点位时买入。而巴菲特最擅长等待好股票被严重低估后,股价走到足够便宜的关键点位时买入。

巴菲特和利弗莫尔都是股市的天才人物,但两人的人生结局却截然不同,巴菲特功成名就,而在获得巨大成功之后,最终晚年穷困潦倒。这背后的原因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相比利弗莫尔通过做空华尔街挣下巨额个人财富,肆意挥霍金钱和尽情享受穷奢极欲的人生,巴菲特的一生是自律、分享财富的有意义人生。

根据各种公开报道,巴菲特的个人生活随意和平淡,不追求过度的物质生活,并且通过伯克希尔和其他投资者一起分享了投资收益;而且最重要的是巴菲特赚的是上市公司成长的利润,对于华尔街来说,是一个受欢迎的投资者。

利弗莫尔只是一个利己的投机者而已。对于华尔街和官方来说,在做空华尔街挣下巨额个人财富的过程中,利弗莫尔就是那个野蛮人。这就是利弗莫尔为何晚年穷困潦倒的原因。

我认为巴菲特有两大投资优势是利弗莫尔所不具备的。即便是现在的世人也极少有人具备这两大投资优势。

1寿命长

巴菲特现在已88周岁,依然思维敏捷,健步如飞。投资家活到这个年纪可想而知在金融市场上会积累了多少财富和经验!不说巴菲特就是一个退体职工活到88岁也会比普通人多领到很多的退休金。只因为寿命超出社会平均寿命。生命长自然会有一定的财富优势。

而利弗莫尔才活了60多岁,并且晚年患有抑郁症。比巴菲特少了20多年的投资机会!

我们知道滚雪球的复利效应,由于资产基数越滚越大,到了晚年以后资产的增值就是几何形式的暴涨。有人统计过巴菲特绝大部分资产都是他48岁以后赚来的。可见身体健康对投资的重要性是决定性的。

这就如三国时诸葛亮兵败五丈原,其没有司马懿健康长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资金有保障

巴菲特创办的保险公司为其金融投资等于建立了一个宽松的资金链。做投资或投机最致命的就是资金链的保障问题。巴菲特的保险公司为他融入宽松的资金,使巴菲特可以不断的加仓和建立投资组合。而且可以有很好的资金环境进行长线投资。巴菲特的这种资金环境就是在当今的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巴菲特是既懂投资——又有强大的稳定的资金后盾。

而利弗莫尔其实就是一个大散户,他的收入主要是以交易为主。他并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做为投机的后盾,而且他需要高息融资加杠杆进行投机,他的资金风险是很高的。晚年时失败几次后就元气大伤了,无法补足资金再战。就也如诸葛亮行*打仗时经常出现粮草问题,只能折兵而返。而司马懿则粮丰草肥可以打持久战。

关公战秦琼,一个时代的终结,一个时代的开始,利弗莫尔死于年11月,那一年巴菲特十岁,根据巴菲特自己的描述,半年到一年之后,巴菲特第一次买到股票,巴菲特以38美元的价格买入3股城市服务公司的优先股。而就在利弗莫尔死去的那一年,巴菲特说他已经开始规划他的人生,因为他和父亲一起去纽约旅行,并和一个交易所的成员一起吃午餐。

我们不知道利弗莫尔开始投资的具体年龄,应该也是很早,他和巴菲特是两种不同的人格,利弗莫尔属于直觉型人格,当然他不是无的放矢,他就像*桌上面计算概率的*徒,并精于此道,利弗莫尔起家是场外非法的对*交易,实质上这就是一种*博,对*的目标是股价,在那个时代,可以说美国股市还属于混沌时代,资本市场及其复杂,道氏理论和一些技术理论还没有完全成型。由于通讯工具不够先进,信息及其匮乏,流通不畅,致使股票投机性很强。这个时候利弗莫尔的基本准则就是价格信号传导理论,当一个股票上涨并突破了阻力位,说明有利好消息,然而跟随趋势即可。这是一种老老实实的趋势策略。当然有人会问,为什么作手么不制造技术假象呢?

这样从利弗莫尔的后期看,后期利弗莫尔已经不再去对*了,一个是规模太小,那些交易场所都不欢迎他了,另一个是美国也在逐渐禁止这种对*行为,于是利弗莫尔作为一个作手登场,实质上这就是一个庄家。那时候美股是野蛮生态,管理很宽松。所以他们可以操控舆论和趋势,但是在《大作手回忆录》里面利弗莫尔却举例说明即使是作手也要顺势而为,不能和趋势作对。

于是我们很明晰的了解到一个事实,那个时候技术理论还没有成型,而技术实质上是对人类心理行为的一种总结,利弗莫尔作为一个先驱者,他总结出了很多的技术和趋势经验,这些经验在那个时代是先进的,因为没有其他人知道这些,即使知道了,付诸实践的魄力和决断力也远远不够。

实质上那个时候已经有一些价值投资的雏形理论,比如利弗莫尔所说的一个老头子,他总是在大趋势刚刚变好的时候买入股票,然后一直持有不动,当别人劝他卖出的时候,这个老头子有一句经典的回复:“这是一个多头市。”这并非严格意义上了解企业的投资,但是他遵循了一定的价值准则。

价值投资是之后十年大萧条中诞生出来的投资方式,虽然利弗莫尔在经济危机初期做空赚到了钱,然而在之后的十年萧条中,玩法完全改变了,利弗莫尔的直觉逐渐无法使用。而在这个过程中格雷厄姆开始了他的实验和观察。可以说行情的疲弱促使人们找寻事物的本源,大家发现其实股票并不是用来炒作的,买入股票应该是买入企业的一部分,所有的投资应该要符合常识才可以盈利。

巴菲特10岁的就在规划自己的人生,不同于利弗莫尔,巴菲特是计划型人格,巴菲特17岁就开始寻求投资方面的知识,他先去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财务和商业管理,但是他觉得老师的水平不行,于是转学去了尼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学经济学,巴菲特觉得依然没有学习到真正赚钱的理论,在被哈佛拒绝之后,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并找到了格雷厄姆。我们看到巴菲特和利弗莫尔的路径完全不同,他从一开始就追寻投资的本源,而利弗莫尔一开始就是经验总结。很多时候有人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这里面就很好的回答了这一点,读书未必有用,知识却可以受用终身。

巴菲特的投资至少已经持续了70年以上,然而在这70年当中他没有放弃学习,所以不管什么状况,巴菲特都能够适应,并深刻的理解市场的变化。但是利弗莫尔不行,没有知识的认知,他还是在经验的框架下实施,一旦遇到了无法理解的情况,他完全没有办法应对,他只能用头撞出一个新的真理。

之所以利弗莫尔在之前一段时间很受中国投资人欢迎,那是因为过去我们的股市很年轻,和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股市很像,但是你若是一直使用利弗莫尔的投资方法,就会产生路径依赖,而未来的股市注定会跳出现有的规则。所有的资本市场都是发展变化的,中国股市也不例外。

至于投资人遵循什么?个人觉得利弗莫尔的那一套入手容易,但是并不能为你带来成功,因为已经知晓的人太多了,那本书已经有一个世纪了,而如今技术发达,机构造坑简便的很。而巴菲特的价值投资难度的确是很大的,依赖很多专业知识,但是相对来说更加稳健易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