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愿”印象
赵全国:“三不愿”印象
发布时间:2008-04-23
22:40:19
他的大名叫虎添。瞧他整天懒懒散散的模样,怎么也不会联想到“如虎添翼”这个成语的。只听得村人都喊他“三不愿”,究竟是哪三个“不愿”呢?却听到几种不同的版本。大致上是不愿早起,不愿出工,不愿种自留地,不愿开会、不愿娶老婆。依我看,前面三种“不愿”比较有道理。
一个庄稼人,有了这“三不愿”(其实他也不是绝对的“不愿”,下文会写到),日子肯定过得很艰难。尽管他生得一表人才,白白净净,但戴上了这顶“三不”的高帽,谁家的姑娘肯嫁给他呢?我想,他不愿娶老婆这条肯定牵强,实质上说他是情愿不娶老婆,也不愿辛勤劳作比较中肯。
在我的印象中,他确实很少出工。他只是普通社员,在农业学大寨的年代,干部们就不管他?这很奇怪。后来才知,他只是在农闲时不出工,那时尽干些“三光”、“耘禾”之类的辅助活,少一个人多一个人无所谓。农忙时却大不同,谁无故不出工要受干部群众斥责的。他在农忙时像换了个人,顿时生龙活虎起来。耖田便耖田,耙田便耙田,一帮做事喜欢偷点懒的小青年在他鼓动下也“嗷嗷”叫着大干,连村里的大能人——那能文能武的沈会计对他也甘拜下风。
那次“双抢”,我第一次跟他合伙割禾。见他穿一件八成新的白汗衫,后腰还插着一把蒲扇。他割禾又快又干净,还有条不紊,得闲不忘拔出扇子摇几下。一天下来,他悠悠然挑着担冒尖的谷子回来,白汗衫上只沾着几个泥点子。看我自己,禾没割多少,全身早像从泥浆中捞出来似的。他让我领教了什么叫真正的庄稼把式。
转眼间又过了好几年,“三不愿”已经年过40了,这年纪在农村绝对是老了。这时他才想起“弃懒从勤”似乎已经迟了。幸好有热心人帮他说了一个湖南女子,也30好几了。比起她湖南的老家,我们海源村算是富庶的(天晓得),她下嫁“王老五”虎添的附带条件是让他的弟弟随她一起来落户。买棵青菜搭根罗卜,在村里是没有先例的,但队干部为着虎添的终身大事,破例同意了。娶了老婆,他尽管依然顶着“三不愿”的绰号,但那绰号已是越来越名不副实了。
虎添是个聪慧人,见村里人买零星百货也要到15里外的罗门山合作社,十分不便,于是建议队里办一个小卖部。干部自然赞成。他顺理成章地当上了小卖部主任。从此他365天,天天出工赚工分,哪个比得上?有时小卖部让他小舅子照看着,自己到自留地忙活。
我一开始有点担心,虎添只读了不到半年书,基本是个文盲,小卖部少不了记账算账,他能胜任吗?算账还好说,我领教过好几位文盲老乡的心算水平。抽象的数字,如果超过九九表范围,保管憋出一身汗也算不出来;但若是把数字与具体的钱财粮油相结合,他们大抵都能眨巴着眼,口中念念有词,不多会儿就算个八九不离十,比我强。最麻烦的是那么些个商品名称他写得出吗?一次偶然见识了他的账本,不禁哑然失笑。有的字纯粹用谐音,有的字缺胳膊少腿。更古怪的是几个并排的“口”字,问他“口口”是什么意思,他有点不好意思了,说:“饼干两个字我不会写,就画几块饼干。自己知道就要得。”我不能不佩服他的机敏!
虎添还是是村里两大杀猪师傅之一(另一位是德祖大叔),每次分肉也是他俩的专业。虎添跟我私交不错,每次都尽量给我多斫一些瘦肉,少一些肥肉和猪皮、骨头。我很见情。有一次分肉,他不但给我选最好的部位,而且把肉斫成梯形状:上面大块瘦肉,下面细细一条猪皮。这不是明显沾了他人的便宜吗?这“三不愿”也太过分了!从此不敢劳驾他,转向老德祖。
以上就是我对他的零星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