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灯笼张博物馆免费开放 传统灯笼文化在其中
无骨花灯谐音 五谷丰灯
羊年春节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古城开封的主要街道上,如今已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再过几天,家家户户也都会张灯结彩。夜幕降临,大街小巷,年味渐浓。 据了解,灯笼起初只是一种照明工具,它的出现拓展了人们的活动空间。后来,还演变出了元宵节一项颇为重要的活动 看花灯。 而提起开封的灯笼,就不得不说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汴京灯笼张。2月6日下午,大河报来到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走进了灯笼的世界。 【初见】古朴小楼里悬挂各式灯笼 开封市区,从繁华喧闹的解放路拐入理事厅街,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便坐落在这条安静的胡同里。复行数十步,路北一座古香古色的小楼便是。 张俊涛热情地邀请进入馆内参观。移步其中,在中式古典装修风格的展厅内,北墙上以灯箱的形式介绍了汴京灯笼张七代技艺的传承和轶事,西墙上展示着几种花灯的图片及解释,整间屋子用精心收藏的老家具、老灯具作为衬托,更显古朴与沧桑。 我这个以灯笼为主题的博物馆免费开放,主要用于汴京灯笼张的推广,每年有一万多人前来参观。 张俊涛笑着说,他们这个博物馆是在祖宅老作坊基础上修建的。 过了天井,更是别有洞天。进入北边的展厅,天花板上悬挂的满是无骨花灯。张俊涛按下开关,眼前的无骨花灯一个个发出柔和的光亮。 无骨花灯,顾名思义就是没有骨架的、由一块块或丝绸或纸质的灯皮相互拼接构成的,其中没有利用任何竹质或木质的硬物骨架来定型,而是利用灯皮本身相互支撑形成的力量,使灯笼呈现出立体的结构。 张俊涛告诉,很多来此参观的游客都对无骨花灯的巧妙工艺赞不绝口。 张俊涛说,其实,无骨花灯还有一个富有寓意的名字,取其谐音便是 五谷丰灯, 无骨,通五谷。这其实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于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 随后又跟随张俊涛来到楼上的一间展厅,其中挂着许多万眼箩灯。看到,万眼箩灯灯体上布满了细密均匀的小孔,张俊涛说,这些小孔都是在制作灯笼时,用最细的绣花针一针针地刺出来的。 这样一来,做灯皮的材料就不仅仅局限于透明或半透明的材质了,只要刺出来密密麻麻的小孔能够透光,不透明的材料一样可以用来做灯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