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刚开始进入股市,是被身边的舆论所影响,例如:近来股市行情不错,张三李四赚了很多钱等等……,在进入市场后,抱着多少赚点儿就跑,别人赚那么多,我不贪心,能有比银行存款多就知足,要是能超额赚点儿那就更好啦!听王老师、李老师……说,短线今天赚了5个点、8个点、涨停板,咱也试试……,以短线思维进入市场,也有一部分人提前做了模拟盘演练,效果很不错!于是,先拿个三五万,逐渐尝到甜头的同时,本金也变成了几十万,慢慢的自我膨胀,甚至自我封神!突然有一天的调整来了一个措手不及,发现怎么几天没看亏了好几万了?于是,问东问西的“自救”,患得患失寝食难安……
这个过程中,几乎个人有个都在想,某一次自己一天就赚了十几个点,一天就赚了很多钱,那滋味真爽!回头看看被套的账户,十几只股票(猴哥见过最多的账户持仓上百只),多数是绿的,不忍再看,突然看到几只红的个股,心里又在暗自鼓励,没事儿!这几只涨的不错,说不定哪天来个涨停,那些绿的也就在此过程中淡化了!又是如此过了一段时间,账户再打开的时候,已经亏了十几万了,看看这个被套了一二十个点,看看那个,一只票就亏了好几万,再看看整个账户,原来的50万,现在就剩三十多万了,自己前前后后已经投入股市上百万了!第一个念头:这可咋整?!第二个念头:嗯?这是什么玩意儿,于是,各种骂,各种怨恨,各种的各种……再然后,各种营销电话短信,各种舆论,依然是今天张三李四赚了很多钱,王老师、李老师……还是每天牛哄哄!……
猴哥说对了吗?
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过程自己都干了些什么,自己哪里没做好,自己为什么亏钱,别人为什么赚钱?
猴哥在09年一次聚会上曾遇到过某集团公司的财务总监,聊起股票基本面,如何看待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确实当时猴哥年轻气盛,对方是已过不惑之年的成熟精英。既然是商务交流会自然少不了各自发言,猴哥讲毕,对方高度反对,直接反驳,故而才得知他的身份,因为当场确实有点下不来台的感觉,于是猴哥和他在简短辩论了三五分钟,当然,猴哥虽然也是科班毕业出身,但确实比不过对方的专业,而猴哥当时的发言也确实抛开了《财务会计报表》的理论基础,显然最终哥无言以对。主要原因是,猴哥确实有种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感觉。此事过了很多年,直到最近两年,监管严打上市公司财务作假,庄家打着市值管理的幌子坐庄哄抬股价等猛料“公开化”以后,猴哥当年的言论也就不证自明!
炒股,为什么叫炒股?年猴哥高中毕业的时候,那时候终于放松了,可以做点想做的事情,逛书店买了本《股票基础知识》,反正报专业也是这方面的,没事儿看着玩儿,与此同时还买了本《三十六计》,《股票基础知识》开篇就道出了炒股的真谛:炒股之所以这么叫,就是类似于炒菜,翻来覆去的炒。(非原文,只是大概意思)。那算是猴哥炒股第一本启蒙的书籍,记忆犹新!
回到前面的问题:炒股亏钱的人,赚小钱侥幸,亏大钱不认输。(你跟赌徒有何区别?)
如果真的想通过炒股赚钱,必须要做到分析!涨了,是为什么?跌了,又是为什么?买一只股票前,为什么要买?跌了怎么办?涨起来了,在哪个位置止盈?……这些是个系统性的东西。炒股必不可少分析研究,也就是常说的投资逻辑、交易体系等等,想必很多从业者也未必能把这些搞清楚,包括猴哥在内,猴哥也是每天不停的修炼,因为市场在变,作为参与的一份子,必须随之而变!同时,有了逻辑还要有体系,而交易体系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交易纪律,猴哥再问:都有交易纪律吗?或许新股民都不知道还有交易纪律这一说,也有些人根本对此不屑;还有一个甚为重要——资金管理!
没错,猴哥炒股就是这“三板斧”:
:1.大势分析(经济、地缘政治,长期趋势),2.政策和大事件驱动(侧重短期影响),3.个股事件影响及联动,4.行业板块联动(产业链相关)及周期性行业,5.财务指标分析,6.板块龙头股筛选
(择一时,择一势):1.量价配合,2.突发事件,3.趋势性特征,4.盘口指标及分时盘口,5.追涨杀跌,6.左、右侧交易,7.现价成交和委托买卖,8.盈利与止损
:1.心态管理,2.仓位管理,3.交易计划,4.加减仓逻辑,5.品种搭配与风险平衡(包括分散与集中),6.复利与风险
最后,猴哥再次与大家共勉:随时抱着对市场有一颗敬畏之心,时刻修炼!人生本来就是一场修行!
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