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送配的概念
在了解高送配除权后的成交量放大陷阱之前,投资者必须首先清楚什么是高送配。只有弄清楚这个概念后,才可能识破主力高送配除权后的填权骗局。
高送配的股票一定是当期盈利状况非常理想的股票,财务状况也比较好。送股产生后,股价一般会出现下跌,自然会吸引一些投资者盲目介入,买盘变得稍微积极一点。高送配只是迎合市场概念的一种炒作,无论是送股或转增股,其实对于投资者的利益没有多大影响。
在高送配的消息公布后,不久即是股权登记日,所以可能抢权的人稍微多些,股票表现得积极一些,但却不一定会大涨。一般来说,资本公积金大于2元、每股净利润很高、流通盘不大的股票可能会有高送配。
(二)除权的概念
除权一般是指由于公司股本增加或者向股东分配红利,每股所代表的企业实际价值(或每股净资产)有所减少,需要在发生该事实之后,从股票市场价格中剔除这部分因素的行为。因股本增加而形成的剔除行为称为除权,而因红利分配引起的剔除行为称为除息。
上市公司在送股、派息或配股时,需要确定股权登记日,在股权登记日及此前介入或者介入股票的股东都享受送股、派息或配股权利,是含权(或含息)股。一般在股权登记日的次日(要是交易日)就是除权除息日,此时,如果再介入股票就已经不享受上述权利。所以,一般来说,除权除息日的股价要低于股权登记日的股价。
除权的产生是因为投资者在除权之前与当天介入者,两者介入的是同一家公司的股票,但是内含的实际权益却不同,这显然有失公平。所以,必须在除权当天向下调整股价,即成为除权参考价。上市公司以股票股利的形式分配给股东,也就是公司的盈余转为增资或进行配股时,就要对股价进行除权。上市公司将盈余以现金的形式分配给股东,股价就要除息。
如下图所示的承德露露,该股的中短期基本调整到位,在二级市场上,该股除权后,曾经出现过反复震荡的走势,短线蓄势也十分充分,一段时间内曾围绕30日均线反复震荡,将呈现出方向性的选择,中短期基本调整到位后,后市补涨的机会通常很大。
(三)识破高送配除权后的成交量放大陷阱
主力利用除权后的成交量放大设置陷阱,有可能在除权当天来进行,也有可能要过几天,这要根据当时的大盘环境来确定。有的一次出货未能完成,就在除权后多次进行震荡,设置各种看似筑底成功的假象,在放量上攻途中出货。
主力设置高送配除权后的填权陷阱,通常会把时间选在个股有大比例送红股、用公积金转送或配股消息公布之前,主力通常都会将股票拉得很高。此时,散户一般不会在高价位追高介入,而主力再进一步拉抬也无法吸引跟风盘,只好等待送红股或公积金转送的机会。一旦消息公布,炒高了的股票大幅除权,使价位降到很低,20元的股票,10送10就只有10元了。这时候,主力利用广大中小散户追涨的心理,在除权日大幅拉抬股价,造成巨大的成交量。
股票一旦大幅除权,股价就会降低很多,主力再利用填权(指在除权除息后的一段时间里,如果多数人对这只股票看好,那么这只股票行情交易市价就高于除权或除息的基准价这种行情,就称之为填权)行情的炒作和散户喜欢追涨的心理,在除权后开始大幅拉抬股价,造成大量介入的假象,主力便趁机大肆出货。因此,作为投资者,对于除权的个股必须要等到复权,让股价波动保持一种连续性,以避免掉入陷阱。
许多股票大幅除权后,的确会有填权行情,但也要具体对待。一般来说,除权前,股价翻了一番、两番甚至三番的股票很难立即填权。
此外,对于除权后股本扩大到万股甚至上亿股的股票,除权后也难以填权。只有那些在除权前主力吸纳时间很长、正准备大幅拉升的股票,在除权后才有可能实施填权行为。
另外,即使对于那些大幅除权后的股票,投资者也要仔细研究其股本扩张速度是否能和业绩增长保持同步。除此之外,还要考察除权后流通股数量的大小及有无后续炒作题材。
持续成长的垄断行业
中国的巴式价值投资者就没有美国投资者那么幸运了。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在日益高涨的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只有少数几个百年老店凭借历史的沉淀,形成强大商誉,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超额利润。
其他大部分消费品市场,欧美、日韩、台港世界级名牌充斥,可口可乐、高露洁、飘柔、立顿、箭牌、统一、康师傅……在各自领域独占鳌头。中国企业不要说形成强势垄断品牌,能生存已经不错了。因此,中国股票市场要找到具有特许经营权、能形成行业壁垒并获得超额利润的企业真的十分困难。
茅台、张裕、云南白药是百年老店的杰出代表,如何好相信不必多说了,绝对是投资首选。同仁堂、片仔癀、马应龙、东阿阿胶等老品牌由于市场容量或者自身经营管理等因素,个人觉得未必是很好的选择。
新的品牌中,伊利、双汇是其中的佼佼者,存在成为垄断型企业的可能。但是就现阶段而言,它们离这个目标还是十分遥远。例如伊利,市场竞争的激烈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牛奶卖得比水还便宜,价格战一浪接一浪。伊利不但没有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而且利润率逐年下降,净资产收益率低下,净利润增长率远赶不上营业收入的增长率。这一切都说明了伊利现在处于最激烈的自由竞争时期,并不是我们要找的垄断型企业。但这并不妨碍它将来可能成为这样的企业,如果它和蒙牛完成市场的占有过程,形成双寡头垄断格局,那个时候它就是我们很好的投资标的了。
也许茅台们也要面对市场容量有限或经营失误或其他不可预见风险,当它们有一天不再值得介入时,还有什么样的股票可以介入呢?到现在我越发理解巴老所说“市场中只有极少数的几只股票值得介入”。
其他领域也有持续成长的垄断型企业。海油工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特殊垄断型企业,能形成这种垄断有很大的偶然性,母公司中海油是垄断型企业,海工又垄断了中海油所有工程业务。中国股市很难再找到类似的公司。海工有弱的周期性,这种周期跨度很长,完全可以给予它足够的成长时间。
苏宁电器是另一个不错的选择。家电零售连锁行业已经形成苏宁、国美、百思卖三足鼎立的寡头垄断竞争格局,三巨头任何一方被消灭都不是容易的事。同时中国家电市场成长空间巨大,三巨头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共同成长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零售连锁行业核心竞争力在于规模和效率,苏宁与其他两巨头市场占有率相差不大,长期而言比的是效率,高效就是高利润。苏宁的SAP系统和区域物流中心大大的提升效率。国美只顾规模扩张不注重内功修炼、兼并永乐的整合都是其将来的风险所在。
有人希望寻找中国沃尔玛式的零售连锁企业,个人认为可能性很小,中国的零售业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程度,外资世界级的零售连锁企业基本都进入了中国,外商独资的已有一百多家。某些区域性的零售连锁企业似乎活的不错,但那是暂时的。沃尔玛、家乐福等巨头的跑马圈地进入加速阶段,留给中国企业的空间越来越小。还是那句话,能生存已经不错。
并非所有垄断型企业都是好的投资对象,电力、煤炭、港口、机场、高速公路等公用事业价格受到严格的监控,盈利一般不会超过市场平均水平,市场相对比较稳定,很难持续增长。制造业中的中集集团和振华港机是另一种垄断,行业集中度很高,市场占有率很大,壁垒就是宏大的规模,行业的周期性和过高的市场占有率限制了它们的成长空间,它们虽然不是最优之选,但也还可以阶段性介入。
万科的成功依靠的是规范的制度和优秀的管理者,这两个因素不能构成壁垒,也不能成为长期获得超额利润的源泉,房地产是明显的周期性行业。近几年股票价格的飞速成长得益于行业的整体复苏和五年熊市带来的价值重估机会以及人民币的升值。因此,尽管万科很优秀,但不是垄断型企业,并非价值投资者首选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的这里,篇幅有限,想要了解更多的欢迎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