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作手回忆录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作战理念入门战局转折点的估计进攻与防御
TUhjnbcbe - 2021/8/29 17:49:00
陆上自卫队修亲会[日本][出自《作战理论入门》]第一节要则 一、什么是战局的转折点 二、战局转折点的成因第二节反攻 一、什么是反攻 二、反攻的条件 三、反攻的时机 四、反攻的方向 五、依托正面和主要决战方向的关系 六、从战线的突出部向敌人实施反攻 七、攻势防御(决战防御)第三节进攻的顶点 一、什么是进攻的顶点 二、对进攻顶点的判断 三、引向进攻顶点的方法第四节延翼包围竞争 一、延翼包围竞争的意义 二、在延翼包围竞争中战局转折点的选择第一节要则一、什么是战局的转折点
  1.战局转折点是指给敌我双方态势和战斗力带来变化、使兵力对比发生逆转状态的点,或者是有利于转换作战行动的点。
  在这种情况下,有时把使战斗力对比发生逆转状态的点称作“战斗力转折点”。
  2.战局转折点表现的结果一般是攻守易手,因此,适时准确地判断战局转折点并采取对策是极其重要的,一旦搞错将招致惨败。
  3.战线的分散和扩大
  攻者为了拘束防者,必然造成战线分散、扩大,从而导致单位正面上的进攻力低于防者的战斗力。二、战局转折点的成因
  1.远离后方基地
  攻者由于后方交通线的延伸,战斗力的维持和增进越发困难,从而造成战斗力下降。相反,防者则后方交通线缩短。战斗力增进容易,从而提高了战斗力。
  
  ○拿破仑远征莫斯科
  ○太平洋战争中日*在东南太平洋方向的作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对苏作战(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等)
  ○朝鲜战争中北朝鲜*队在建立釜山桥头堡前的作战
  这种情况多发生于战争指导或者大部队作战(战略方面)之中。在战术上,有时在扩张战果和追击等阶段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2.战斗力优劣的变化
  (1)战斗力的增强
  防者增强战斗力,比攻者占优势。
  ①增援;
  ②调整后方态势,提高战斗力。插图85
  (2)由于摩擦而使战斗力下降
  攻者的战斗力下降速度比防者快,将变得与防者相等或者低于防者。
  ①起初在双方兵力对比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进攻力递减的可能性较大。
  ②攻者战斗力的消耗比防者大。
  ③攻者战斗力的下降,包含有部队疲劳、态势不利以及地形和气象等因素的影响。插图86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对苏作战——对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进攻(年6月28日—11月18日)
  希特勒在制定战争第二年的夏季作战计划时,便把主攻方向选在南部战线,他企图通过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进攻,控制苏联的石油和小麦,疲惫苏联,加强自己的力量。担任进攻的南方集团*群(进攻期间分为A、B两个集团*群)连同其盟国*队在内共有88个师,估计到秋天会进一步得到若干加强。
  年6月28日,德*开始进攻,苏*因同年5月在自己先行发动的哈尔科夫会战中失败而受到重大损失,无力抵挡,立即开始后撤。希特勒把比较有秩序后撤的苏*误认为是已被打败.便企图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两个方向同时发动进攻。
  德*经过重新编组,又继续分别向东和南两个方向推进。掩护扩大了的北部侧面需要大量的兵力,向斯大林格的推进的B集团*群最初只有第6集团*,而且的过顿河之后能够迅速突进的兵力已减少到仅8个师。尽管如此,经德*各部队努力奋战,9月初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上占领了城市的外围地区,在另一个方向上已前出到高加索山脉的主要山口附近。但是,进攻开始前公里的战线而今变成了2,公里,兵站线又延长了50O—公里,距德国本土(柏林)长达3,公里。而且铁路几乎全是单线,数量也很少,所依赖的汽车运输,由于油料有限也不能如期实施,只好在被破坏的油田地带用牲畜运送石油。这样,在战线呈现胶着状态、双方寸土必争,展开激烈巷战的斯大林格勒方向,德*战斗力到9月20日前后,第一梯队连人数超过60名以上的都很少,装甲师的坦克数量已减少到60—80辆以下。
  另一方面,靠近莫斯科和乌拉尔后方基地的苏*,刚隐蔽地完成了大规模反攻的准备,11月19日同时袭击了德*突出的翼侧,11月23日全面地包围了斯大林格勒的德*。被希特勒禁止突围的德*第6集团*于年2月2日全*溃灭。德*自此永远失去了德苏战争以来的优势。斯大林格勒会战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战局转折点的战例。地图32第二节反攻一、什么是反攻
  反攻是指为主动给敌人决定性打击,处于防御的部队转入进攻的行动。转入进攻的部队其行动纯属攻击,目的是压倒并歼灭敌人。
  战斗从本质上讲,只有通过攻势(进攻)才能达成目的。因此,防者相机转入反攻,努力寻求歼灭敌人的战机是常事,这点从许多战例中都可得到证实。
  
  ○日俄战争中沙河会战时日*的反攻
  ○长窱会战中织田、德川联*的反攻二、反攻的条件
  要反攻,就必须使战斗力对比发生转化和在态势上占优势。
  1.战斗力对比的转化(参见本章第一节)
  2.态势上的优势
  (1)诱使敌人陷入不利的态势(引诱性进攻)。
  把敌人引入我们的圈套(例如我阵地的凹角之中)造成其不利的态势。诚然是最理想的方法,但敌人能否这样去做,则取决于敌人的意志。
  因此,要引诱敌人必须做到:
  ①使敌人在该情况下可采取最得心应手的行动;
  ②给敌人以诱惑(诱饵);
  ③以总的态势强制敌人。
  要求以欺骗性部署或不自然的小权术引诱敌人是不适合的,以此为前提反攻有时会招致失败。插图87
  (2)利用敌人的过失
  战斗中经常会发生过失,并由于过失而造成不利的态势。但是,过失是偶然性的,不能从一开始就寄予希望,需要指挥官具有迅速发现并利用这种战机的眼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第2*在“姆尔特”河畔的战斗
  (注)关于“退却中的进攻”:这是退却中的部队利用追击部队的行动转入反击的一种行动,只有在追击部队出现大的过失时才能取得成功。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第8*在“洛林”的战斗三、反攻的时机
  1.反攻的可能性
  反攻的可能性会由于敌人重整态势(转入防御、整顿态势等)而随时失去。而且反攻若不是在这种可能性最大的时机实施,不仅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还常常会由于不成功而导致战局的不利。所出,捕捉反攻的时机是极其重要而又困难的事情。
  
  (1)贻误战机而失败的战例:
  ○法*第2*在“姆尔特”河畔“柳渥尔姆”附近的战斗
  ○法*第3*和“洛雷恩”*在“奥登”河畔的战斗
  (2)捕捉到合适的战机,取得成功的战例:
  ○“贡比涅”会战中德国第8*的攻势
  ○日*在沙河的攻势
  ○马恩河会战中的霞飞攻势
  马恩河会战中的霞飞攻势(年9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开始,德*即以主力在西线展开攻势。企图在塞纳河以东歼灭法*,9月初前出到马恩河一线。
  法*在边境会战中失败后,退到凡尔登至巴黎一线重整态势,企图阻止德*的进攻。同时,为了应付巴黎周围的危险形势,新组建了第6*部署在巴黎以北地区。
  德*总司令部最初计划让担任主攻的第1*团(最右翼*团)追击到巴黎西面的塞纳河,但是。由于战线的扩大及为了与兵力相适应,不得不把追击目标改为巴黎东北的贡比涅方向。这样,就把主攻任务交给了第3*团和第4*团(中央部),而命令第1*团以一部监视巴黎方向,掩护右翼。
  法*总司令官霞飞,此时则以法*主力在马恩河南岸地区阻止德*进攻,同时,命法*第6*团对暴露的德*第1*团翼侧后方实施了反攻。德*第1*团主力已经推进到马恩河南岸,但得知掩护翼侧的后备第4*遭到法*的进攻,便又折回北岸,企图救出此部队并击退法*。
  由于第1*团返回北岸。德*第l*团和第2*团之间出现了间隙,英*便向该处发动了进攻。双方正在混战之际,德*总司令部派到第一线的参谋亨茨中校违背总司令部的意图,命令第2*团和第1*团相继退却。使德*撤退到埃纳河一线。霞飞攻势便因此取得了成功,解除了法*的危机。地图33
  2.反攻的理想时机
  (1)将进攻之敌牵制在有依托的正面上,态势对我有利时;
  (2)敌人的战斗力大大降低,攻防双方实力发生逆转时;
  (3)进攻力量充足,而且进攻准备已经就绪时。
  3.发动反攻的时机
  (1)反攻,如在部队集结或增援部队到达时实施,时机容易掌握;如果是利用敌人进攻受挫或过失,就需要指挥官有卓越的判断能力。
  (2)反攻从定下决心到实施需要相当的时间(部队越大需要的时间越多)。因此,必须准确地预见战况的发展,例如在此期间战机将如何变化,有依托的正面会不会瓦解等,从而确定发动反攻的时机。
  (3)准备发动反攻的起码的条件是炮兵完成展开。
  例如,当纵向部署的炮兵完成横向展开后,便是反攻的时机。同样,这也是判断敌人发动反攻时机的征候。插图88
  不可忘记,反攻时直接航空火力支援是强有力的条件。四、反攻的方向
  确定攻击方向与选择攻击时机是相辅相成的,对反攻能否成功有重大影响。最好对从定下决心到实施之前这段时间战况的发展做出预测,力求做到:
  1.可同时包围敌人的翼侧和后方的部队;
  2.在关系位置上最便于有依托的正面部队随后发起攻击。
  
  ○贡比纳会战(A)(适当)
  ○阿格斯会战(B)(不当)插图89五、依托正面和主要决战方向的关系
  向敌人无依托的翼侧进攻时,有依托正面的阵地与主要决战战场关系的示例:
  1.主要决战战场与有依托正面并列或在其侧后时:
  这种情况,对敌人的后方交通线威胁不大,战略利益较小,无法取得决定性战果,仅容易实施。插图90
  
  德*第8*团在“利瓦”附近的攻势
  2.在有依托正面的侧前方寻求决战时:
  这种情况,如果成功,围歼敌人部队的可能性很大,可大获全胜,但在实施中有以下问题:
  (1)在敌人势力范围内展开,进入攻击出发位置很危险;
  (2)攻击部队的侧后暴露,反而易遭敌人攻击。插图91
  
  法*第3*团在“奥登”河畔的攻势
  从上述两个示例可以看出,前者容易实施,但成果小;后者极其危险,但一旦成功,成果显著(冒险与成果的关系)。
  究竟采取哪种方法,一般要根据情况决定,但更主要的是取决于指挥官的自信心。六、从战线的突出部向敌人实施反攻
  这是企图利用彼伏战线突出部实施反攻,切断进入凹陷部的敌人退路予以歼灭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突破,其条件主要是周密准备和集中决一胜负的优势兵力。然而,实际上即使出现波伏战线形成的凹陷部,敌人仍处于主动地位。因此,战线的波形变化不定,战机常常是稍纵即逝。所以,在战史上,缺乏充分准备,从现态势转入反攻而失败的战例甚多。插图92
  
  ○法*第3*团在“奥登”河畔的战斗
  ○奥地利第4*团在“利马诺瓦”——“拉巴诺”附近的战斗七、攻势防御(决战防御)
  所谓攻势防御是为了伺机反攻以进行决战,而从一开始就计划着进攻的防御。
  譬如,我担负进攻任务.当敌我双方的战斗力对比或态势不利于我立即采取攻势时,我即这时采取守势,给敌人以杀伤,使敌我战斗力对比有利于我或者建立有利的态势之后,再转入进攻。
  这时,必须以进攻为主要着眼点,进行防御部署和指挥防御战斗。这种防御是准备“牵着敌人鼻子走”的战斗,敌人又有自己的企图,因此,必须注意严格控制战斗的发展,以遂我愿。
  
  ○真田昌幸在上田的会战
  ○拿破仑的“奥斯特里茨”会战
  奥斯特里茨会战(年12月2日)
  面对拿破仑席卷欧洲的形势,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作为反法同盟*的统帅亲临第一线,准备与拿破仑决一雌雄,迅速取胜。
  另一方面,拿破仑也感到有必要尽早进行决战,但战线拉得过长,兵力也过于分散。于是,拿破仑决定暂时采取守势,一俟将分散的兵力集中,建立起有利的态势后再转入进攻,而不急于以少量兵力主动地去与敌人决战。
  为此,拿破仑故意放弃了最初占领的战场要点普拉钦高地,在格尔德巴哈河右岸占领了阵地,并有意地在防御阵地左翼方向加强了部署,而使普拉钦西侧的右翼阵地变得薄弱,以引诱敌人进攻。
  俄奥联*一到战场区占领了普拉钦高地,并向法*阵地发起进攻。在法*左翼正面被坚固的防御所阻止,而在法*右翼正面则迅速推进,主力被吸引到西面。战斗态势按拿破仑的意愿发展着。拿破仑不失时机地从左翼方向向敌人的右翼同时发起反攻,终于取得大胜。这个战例是拿破仑的攻势防御战术的得意之作。地图34第三节进攻的顶点一、什么是进攻的顶点
  所谓进攻的顶点是指攻者因战线扩大,补给线延长、物资缺乏等原因,进攻能力达到最大限度的那一点。二、对进攻顶点的判断
  回顾过去的战史、战例,因错误地判断进攻顶点而遭惨败的例子很多,由此可见这种判断异常重要。
  1.与战局(力量)转折点的关系
  进攻顶点一般应选在战斗力转折点出现以前。而且要在战斗力对比上能确保优势的情况下指挥尔后的作战。
  就是说,进攻顶点应是有利于转换作战行动的一种状态,也可以说是战局的转折点。
  2.战术上的进入顶点示例
  ○A>B、A<C;
  ○A在进攻B,B逐次后退;
  ○C在前进中,假定它在A已几乎把B歼灭时到达。插图93
  在此种条件下,从理论上推导可能出现这样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
  A可歼灭B,但在这时C到达战场。A的战斗力消耗甚多,态势已乱,与C对阵极其不利。
  第二种情况
  A不能全歼B,残留了若干兵力,但A可保存力量对付C。
  第三种情况
  A有充分的时间对付c,但届时A必须同时与C和B的残部(还有相当的战斗力)对阵。插图94
  结论是:第二种情况作为A的进攻顶点最合适。
  在实际战斗中,则必须根据C的开进时机、战场附近的地形,我方战斗力的限度和B的败退对C的影响程度等做出判断。
  
  ○拿破仑在意大利“加尔达”湖附近的战斗
  (在追击中,掌握进攻的限度,采取防势,将奥*各个击破的战例)三、引向进攻顶点的方法
  防者诱使攻者超过进攻顶点达到战斗力的转折点有如下方法:
  1.利用地域使敌人的战斗力纵向或横向延伸。
  2.分割敌人的态势,封锁、切断其补给等。
  3.积极破坏敌人的后方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马尔塔”会战中的延翼竞争
  ○太平洋战争中美*的反攻
  ○“哈尔兹”反击、苏*对德反攻等第四节延翼包围竞争一、延翼包围竞争的意义
  1.所谓延翼包围竞争,是两*在交战期间相互延伸相对的翼侧,为包围对方取得决战胜利而进行的运动。
  延翼包围竞争发生在战线的暴露翼侧或者间隙之间,发生在间隙时必须与友邻部队组织协同动作。
  2.延翼包围竞争容易造成逐次使用兵力,扩大战线和增加部队的疲劳等;出现这种情况时,更加难以取得决战胜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佛兰德”会战时,德法两*之间进行的暴露翼侧的延伸竞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利玛诺瓦”——“拉巴诺”会战中,奥俄两*之间所进行的间隙翼的延伸
  这两个战例情况并不理想,延翼包围均未达到取得决战胜利的目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线的延翼包围竞争(年9月~11月)
  德*对法国的西线攻势在马恩河会战中受挫,尔后则变成从苏瓦松附近至阿尔贡森林——凡尔登的阵地战。德法两*战线呈胶着状态
  法*为了打开这种局面,从各地抽调兵力编成新的部队,从9月中旬开始向圣康坦发起了进攻。对此.德*也调集兵力实施反包围。结果双方都未取得决定性战果,两*的侧翼均延伸至阿腊斯附近。进入10月后,苏瓦松附近的英国为了尔后与本土联络方便,把部队转用到圣奥梅尔附近。这样,战线就延伸到了比利时边境。
  德*在把第6*团转用到莫伯日附近的同时,又从胶着的战线抽调兵力对付法*的调动。并且在佛兰德地区新编了第4*团,在依塞尔河口附近发动了大规模攻势,企图突入加来方向包围法*翼侧。但是,法、英、比联*顽强地坚守在特克斯缪兹和伊普雷地区,双方展开了激战,这次会战双方均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此后,战争转入僵持的阵地战。地图35二、在延翼包围竞争中战局转折点的选择
  1.在估计可能发生我包围敌人、敌人实施反包围这种延翼竞争的情况下,必须正确地预见战局的转折点,合理地判断出应该进行决战的时机和地点。
  2.选择战局转折点应该考虑到以下事项:部队的消耗情况、疲劳程度、补给状况、机动能力、情报收集情况和空中优势的程度等。
  3.在包围敌人而受到应包围时,寻求决战的方法。
  
  下面研究一下在我包围敌人而受到反包围时,如何避免发生延翼竞争,取得决战胜利的问题。插图95
  (1)进攻敌人的包围轴线
  把受到敌包围的战线弯曲或者后退,暂时阻止敌人,集结决战用的兵力进攻敌人的包围轴线或一翼。
  此时,必须使敌在外线延翼,我在内线,以保持平衡。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一段时间里战局对我不利,也必须坚持顶住。插图96
  (2)反包围
  我集结决战兵力实施反包围,此时,必须有信心和魄力将敌人的总预备队一并包围起来,以粉碎敌人尔后的包围企图。插图97
  究竟应是采用进攻敌人包围轴线的方法还是反包围轴线的方法,取决于对战局转折点的预见,和对应寻求四战的时机和地点的精确判断。

扫一扫,加入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作战理念入门战局转折点的估计进攻与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