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绿,让投资多姿多彩-
红与绿导读:
作者前言:7是幸运的数字,年是自后我投资生涯最辉煌的一年。辉煌的收益来自同一个行业不同时期的两家伟大公司----万科()和融创(.HK)。做投资前十年是做得少总结多,后七年是做得多总结少,该是时候好好总结一番。回顾十七年投资,大致分为五个阶段,01-02年、03-07、08-12、13-16、17至今。
一、回顾
(一)01-02年:出师未捷
初入股市乱打乱撞,那时流行跟庄,市面上卖的书基本都是这类型,当时我用的软件应该是市面上最强的“指南针*域版”,也是从庄家筹码理论出发,第一个可以自编指标的软件。01年初是牛市末期,股票估值很高,也没法做价值投资。苦工没少下,最终战绩是从盈利30%到亏损60%。
(二)03-07年:价值投资初实践
行由不得,反求诸已。02年底巧遇价值投资,一口气把相关经典看遍。03年正是价值投资实践的最好时机,国内不少顶级价值投资大师都是那年开始崭露头角。“全流通改革”预期使上证从01年的点下挫至03年点,很多股票跌出价值。而且,当年相信价值投资的人少之又少,好股票被错误低估,例如:茅台、张裕、烟台万华等等。03年,市场最灿烂的是“五朵金花”,当时我重仓的长安B算一个,其他,中联重科、三一重工、中集集团等股票也贡献了不少收益。
04年是很难做的一年,五朵金花全面熄火,4月后指数持续下跌,幸运的是我把主仓调配到一家做原料药的公司----华海药业。不仅躲避了指数下跌,还有50%以上收益。04年下半年万科发布亿规划(04-13年实现千亿规模),换仓买入万科。逻辑是:1.商品房市场会迅速增长(04年1万亿,16年11.7万亿);2.龙头公司市占率不到1%(当年美国、日本约5%);3.房价上涨趋势明确(东直门二手交易均价,04年元,16年元)。
当时万科的静态估值并不便宜,约亿市值,年报表利润8.78亿,接近15倍市盈率。但05年万科股改送了每10股送8股权证,我在接近0.8卖了,再买回万科正股等于送了2股多的正股,大约等于亿左右买入万科,还不算贵。万科04-07年,利润分别为:8.78,13.6,22.9,48.4。
年7月万科市值近亿(时隔太久,数字存在偏差),作为价投的我实在觉得太贵,相当于06年60倍PE。于是把主仓从万科调配到南航,逻辑是:1.人民币一年5%以上的确定升值幅度,至少能产生25亿以上的财务收益;2.人均航行公里数相当于美国十分一不到,增长潜力极大。牛市魅力在于将用三个月实现三年的价值,07年7月到9月南航从9上涨到30。
05-07年参与过的标的还有:茅台、苏宁、深发展、招商地产、华侨城、中兴通信、华胜天成等等。至于茅台,我在不到亿市值买的,股改连板后卖了,可惜当年太年轻不懂酒文化看不透茅台的价值。苏宁逻辑是家电销售从百货向家电连锁卖场集中,模糊对标BUSTBUY,BUSTBUY十年倍,当年买苏宁时市值只有50-60亿。
03-07年收益近70倍,个人财富刚触碰9位数字。
(三)08-12年:查漏补缺
07年11月沪深两市平均市盈率高达70倍,标普历年平均市盈率约18-20倍。虽然认识到市场处于严重泡沫水平,但觉得再过几年手中个股通过几年增长能降到合理水平。而且一直没有空仓经验,08年熊市是全仓中枪。香港账号用了不到一年时间赚了近十倍,但因为有杠杆,08年10月底保证金只剩下最高位的十五分一不到。
经过08年的惨烈,认识到自身投资能力不足和投资体系不完善。总结起来,首先是自上而下能力不足,其次是没有结合技术分析与市场氛围把握。09-12年是投资体系探索与完善的四年,看了很多门派的书:道氏、江恩、波浪、宏观经济类等等。03-07年是闭门造车、坚守纯价值原则,下单大部分是通过电话委托完成,免得被盘面干扰。而这几年是乐于接触和请教不同风格的投资人(散户、价值投资牛人、游资、基金经理)。渐渐开始对市场“资金流”有了认识,明白不同风格的投资者是怎么去思考的,市场合力是怎么形成的。尽管这几年收益平平,但收获是满满的,是做加法的几年。可惜是错过了09和12年能力圈内的地产股行情。
(四)13-16年:百花齐放
开始实践前几年的积累,建立了价值+技术+市场氛围的打法。创业板牛市开始,这批公司基本都不是我的能力圈,很多逻辑都是通过请教同行去学习和理解。毕竟不是自己的东西,总有些雾里看花的感觉,所以要用技术和市场氛围去辅助。因此,我定义这几年有不少价值博弈的成分。坚持每天多屏幕看盘,四个屏幕,但通过定制面板,相当于获得十多个屏幕。通过这几年的练习感悟到操作能力和市场预判能力是练出来的,光看书不练习如同通过理论课去培养一个运动员。
直至15年保证金才仅仅超越07年的高点。15年六月创业板市盈率高达倍,因为有08年的经验,这次逃过股灾1.0。在A股这种散户为主的市场,当市场估值泡沫、情绪进入极度疯狂时,有效跌穿20天均线,基本是无法挽救的。这波是创业板牛+杠杆牛,创业板估值严重泡沫,证监会开始清理场外配资,两大做多逻辑都已发生改变。在大牛市一般情况下,泡沫会持续一段时间,最后的疯狂几个月里的上升幅度往往大于整波牛市的1/2。07年上证从涨到用了七个月时间,15年创业板从1到仅仅用了五个月时间。到最后几个月,每一次卖出都是踏空,致使大家都不去做波动,不敢看空,场外资金跑步进场,但潜在增量资金比较有限了。这期间日线不会跌破20日均线(07年5月是因为有事件,所以宁当别论)。到最后几周,一般情况下日线分时会震荡得很厉害,因为有些聪明资金在减仓,当跌穿重要趋势线,叠加技术派出逃,趋势一旦改变将无可挽回。
A股大顶形成过程一般是:估值泡沫---利空反涨、做多逻辑改变---日分时多次震荡---跌穿趋势线
(五)至今:重新认识能力圈,开始做减法
年全国房价暴涨,很多城市房价接近翻倍,部分二三四线城市楼面地价涨了几倍。离谱一点的例如中山,雅居乐中山的地平均成本只有-元,17年初中山火炬镇楼面地价0元+/平方米;中性一点的如佛山,楼面从-0涨到00以上。地价涨幅远大于房价,而开发商都是放杠杆去买地,有息负债大于净资产%的开发商比比皆是。内房股平均涨幅只有20-30%,市场错价之离谱甚至连自己都怀疑是否忽略了某些风险点。在13-16年实战过多种套路,也尝试做过不同类型的股票,更加让我深刻认识到能力圈的所在。若然你做过的案例不够多,很难摆脱“觉得别人的草坪更绿”的人性弱点。时间越长越能认识到,真正让自己赚到大钱的都是能力圈内的低估股票。因为你知道何时便宜何时贵,总能做到比别人快一两步,别人恐慌时你能够贪婪是因为你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价值。我曾经向一位资产过百亿的著名价值投资人请教,他说,价值投资核心两点,好不好和便不便宜,另外就是拓展能力圈。
遇上极低估又是能力圈内的股票是五年一遇的机会。一开始我选了融创和雅居乐,融创PS最低,布局一二线,当市场缩量时核心城市影响较少;雅居乐每块地都有披露价格,算得最清楚。当时融创市值约亿港元,雅居乐亿港元,年融创的销售利润约.3*12.5%=.亿人民币(本部净利率约12%,万达不算自持成本是23%,因年万达占比较低,再考虑自持成本,按12.5%算);雅居乐*14.5%=.28亿(雅居乐销售净利率14-15%)。雅居乐17“销售PE“(按销售利润算)约1倍,融创0.72。在融创研究上,最感恩菊总和时总(人淡若菊、时炜程),他们是对我研究帮助最大的两个人。因为融创货值我一直没算清楚,所以一直不敢将地产仓位全配融创。当弄清货值质量后,果断将雅居乐仓位调配到融创。融创逻辑是:1.PS最低;2.高地价时代做高端产品快周转模式最有优势;3.孙宏斌对土地市场预判能力最强。
17年和07年一样实现了戴维斯双击。
二、理念和心得
(一)戴维斯双击—PE和EPS双提升
A股票市值10亿,净利润1亿,5倍PE买入,未来一年增长为50%,若一年后10倍PE卖出获利%。
影响PE提高因素很多,大市、行业和个股等。
影响大市估值走向因素太多,每个因素的权重又要怎样考虑呢?基本面、筹码、基金仓位和投资者情绪等等诸多因素。众多券商策略首席中极少能连续预测准三年的。以前程xx是最准的,后来任XX水平确实高,但后来也出错过,近几年最准是张XX。我认识众多投资高手中,有管几百亿的、收益近万倍的,就是没有能把大市看得很准的,做得好的投资者基本没有把判断大市作为主策略。作为价投,我们要判断大市的整体估值水平是否合理,经济处于哪个周期中,判断市场有没有系统性风险,不必花太多精力去预测大市波幅。
顶级高手往往是越做越简单,把套路简单化才能腾出更多空间去思考。抛弃模型回归常识,让研究员去做模型,给自己留精力去思考经济规律和商业模式。事物道理相通,咏春拳几乎是套路最简单的中国传统武术,但其实战效果是最好之一。后来,咏春拳功底的李小龙融合各家武术后开创了截拳道,截拳道比咏春拳更简单、直接和具备实战能力,最终李小龙成为一代宗师。
行业估值影响的因素也很多,比如市场偏好。近几年,A股每种风格都被炒过头,13-15成长股,这两年的白马股(现在还不算炒过头)。这除了有自身驱动逻辑外,又与公募基金的特性有关,每年能迈进前十的基金大多是重仓配置当时的牛股,业绩表现好自然越多资金追逐,新募集的资金又再配置那类型的股票。还有,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快,容易形成一致性预期,容易放大疯狂与恐慌,周期比以前更短。
这里不想去谈论太多市场氛围的东西,影响因素越多的事越难定性。投资不是要向难度挑战,而是寻找确定性。
(二)静态易,动态难
具备价值投资的常识要判断静态估值高低很容易,难点在于判断未来的EPS和未来的增长。
(1)价值陷阱
价投早期都喜欢看报表找便宜的公司,把时间拉长,慢慢发现原来看上去便宜的股票并不便宜。A公司5倍PE,每年倒退10%;B公司10倍PE,每年增长10%。如果买入A公司,期望估值上升到10倍,但估值不升就会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七年后,如果股价不动,A公司五年后为10倍,而B公司股价为5倍。现实中更可能的是,A公司估值跌倒5倍,投资亏损50%,B公司的估值保持甚至提升,就算保持的话,都有1倍回报。问题在于,A公司的“三表”和管理层没都给我们每年下降10%的预期。
(2)预测未来如何着手
研究行业历史及未来的演变,最起码要对总量、平均净利润率、集中度进行研究。
行业快速增长期:总量爆发,供不应求,净利润率高,行业平均ROE很高。但高回报的生意自然吸引资本进入(有特许经营权的企业除外),随后的演变是:供求平衡---供过于求---行业洗牌---集中度提高,之后龙头企业利润稳定,其他企业难以进入,利润率又趋于稳定。
行业爆发初期和集中度提高初期容易戴维斯双击。投资高PE的新兴行业股票,对行业动态要跟得紧,一旦行业竞争加剧,增长不达预期,容易提前杀估值,甚至戴维斯双杀。
预测未来,定性比定量更重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