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中国股市发展迅猛,上市公司多达家,奔腾又躁动的年轻股市,带给中国企业一个巨大的红利期。
但红利期过后,A股资本市场又会经历怎样的变化?对企业、投资人和整个市场又有怎样的影响?正在排队等待上市的公司已经有多家,但中国的经济体量究竟需要多少家上市公司?反之,新的资本市场生态适合什么样的公司上市?公司上市后又该如何改变和进化?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副教授*生为你解读中国资本市场的生态变化。
为什么很多中小市值的企业上市后会无人问津,面临股价不高、流动性低、市值也无法提振的局面?对股民而言,这同样是件苦恼的事情,似乎手里被套牢的股票,股价总是萎靡不振?这和整个市场生态有关。
信息是金融的底层逻辑,但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之间却存在着较大的信息不对称,围绕着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产生了市场生态的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信息中介、流动性、机构投资者、工具型基金等,它们的特性和演变规律影响着资本市场的基本格局。
01
信息中介:证券分析师和机构调研的喜好
企业除了靠自身的信息披露来降低信息不对称,不少时候也需要依靠信息中介,即:机构投资者和证券公司的分析师。
证券分析师研究上市公司,分析企业决策、行为及其带来的结果。分析师报告的面世,可以让企业的这些信息释放到市场上,从而产生更多的交易需求。而证券公司很大一部分盈利来自交易佣金,通过推动交易量上涨获得收益。
那如何让证券公司利益最大化呢?大体量的公司可以带来更大的交易量,同时,大公司未来的资本运作需求更多,自然也倾向与对本公司和所在行业更了解的证券公司合作。因此,分析师自然而然地会倾向于跟踪大体量公司。
除此之外,分析师也更愿意跟踪科技含量高、成长性比较好的公司。因为市场上对这些企业的分析更有需求,分析师的报告更有用武之地。
如果把股市比作地球,一边是阳光普照,另一边则黯淡无光。
相关的数据研究佐证了这一点,低市值(低于中位数市值,约50亿)公司中,近2/3无分析师跟踪研究;但市值最高的1/4公司,平均每个公司却有23个分析师跟踪。总体而言,在年和年,差不多有40%的公司没有任何一个分析师进行跟踪。
(在市值最小的25%的公司中,分析师跟踪覆盖的比例是23%。反之,在市值最大的25%的公司中,分析师跟踪覆盖的比例是93%。)
再来看创业板,数据表明,在年时所有的公司都有分析师跟踪,并发表分析报告。但十年后,只有60%的公司被跟踪。主板的情况也大抵如此。科创板因创立时间短,还有待观察,但可从创业板的发展情况管窥一斑。
与分析师跟踪起类似信息中介作用的是机构自身对上市公司的调研。但机构调研的资源分配也呈现同样的特点,年的数据显示,市值小于50亿的企业中,仅28%的企业获得机构调研,调研中平均会有22个机构参与;但如果市值接近亿时,则有超过一半的概率获机构调研,平均将近有家机构参与。
一面是正向循环,分析师跟踪、机构调研→信息在市场上流转→股票流动性增加→估值增长→更多分析师跟踪、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