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作手回忆录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王路买书与选股
TUhjnbcbe - 2022/6/19 15:20:00
安卓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543.html

买股票的人常说——忘记传的是巴菲特说还是谁,反正不是鲁迅,大意是,不见得要赚得次数多、亏得次数少,关键是,赚的时候你要狠赚它一笔,亏的时候少亏。这样,总体下来,虽然负多胜少,还是赚大钱。投十个项目,大赚一个,其他的小亏都覆盖了。买书也是这样——对今天来说。

这跟古代不一样。古代印刷成本蛮高。不是非常好的书,书商不会印,靠熟人传抄,也抄不了几本。所以古人常说,得到一本书,务必读完。钱穆《师友杂忆》里也这样说过,他年轻时立过这个标准。

但要注意,那是他年轻时候,不是整个人生。钱穆去北平后,待了七八年,搞了多少藏书?五万册。后来抗战南下,五万册托人保管,都丢了,只有一部《资治通鉴》日后在香港偶遇,买了回来。

我们算一笔账。七年五万册,一年就是。刨去回老家探亲的时间吧(主要是为了凑整数),一天平均购书20册左右。——一天能有多长时间看书?拿钱穆当时来说,要备课、讲课,还要写书,还有朋友聚会,就算一天平均有5小时(其实是做不到的,了解钱穆的生活状态就知道,他喜欢散步,在云南时还常常手携一卷《陶诗》上山吟哦,如果把著书立说翻检资料的情况刨除,平均下来,一天是拿不出5小时泛读的,而且对钱穆来说,更多的时间是用在思考而不是阅读上,看他自述写《论语新解》的几篇文章就能明白,所以,按5小时算,顶天了)——即便这样,就算不上厕所,15分钟也得读完一册。

所以说,5万册藏书,是不可能通读的。其实,有买书习惯的人,藏书数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就会明白,藏书大部分真的就是藏,不是读。——这里说的“藏书”,就是指为了读书的藏书,并不指为了贩书或者单纯为藏而藏的情况。

既然为了读书,为什么还藏而不读?

其实,不是不读,藏书,就是为了在需要读的时候,读起来方便。为了方便,你就需要藏超过你能阅读的书。打比方说,你只有1万块,花1万块,就成穷光蛋了;而你有万,花1万块是很轻松的。为了让自己游刃有余地花1万块,你最好有万。有多少书读多少书的时候,你是没得选的。藏大量富余的书,恰恰是为了让自己在阅读上有足够的选择权。

这就像选股票。你刚好研究10支股票,就买这10支,不如你研究过支,买其中的10支。你买10支股票,不可能指望个个都好,但你买支,其中有10支好,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你如果想:我买的书,没有一本烂书,甚至没有一本平庸的,本本都是好书——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你的书挺少。

买书应该是这样的目标,比如块钱,买它一本好书。但绝对不是说,花块钱,去买一本书,指望它好。“好”说的是内容,而且纯粹指内容,是说它值得你花时间读,读了受益,而不是指它有收藏价值或者适合送礼。

目标应该是:花块钱买10本书,指望10本书里有1本能看的。那样,块花得就不亏。当然,也可能10本书里一本能看的都没有,就像炒股新手闭着眼买股票,买了十支都亏——比如恰好买到下跌的板块。如果10本书买的是一个系列,而整个系列都垃圾,买起来非常简单,一个订单,一套书,很可能一本可看的都没有。买回来第一时间扔垃圾箱,是最好的止损办法。

——这不是夸张,实际上,我们在书上消耗的最大成本不是买书的钱,而是阅读所花的时间。假如你拿3小时读完一本书(一分钟读字,3小时9万字),算算你拿3小时加班,能挣多少钱,恐怕起码能买3本书。买一本烂书只是浪费一本的钱,读完却要浪费3倍的价钱。

此外,书还有贮藏成本。算算你的房子一平米多少钱,能摆几本书,拿书所占的房价乘以租金率(保留年限除以70),就是贮藏成本。在北上广深,买书可能不是问题,放不下是大问题。对租房的人来说,书多是搬家时的一大头疼事。那就只能让书早点报废以减少贮藏成本。出版社和书商,定期会把卖不掉的书化成纸浆,因为放在仓库每月都要吃租金。所以,碰到烂书,第一时间扔垃圾箱是最好的止损办法。真不用花了好几个星期从头读到尾,再得出结论:这书买的,怎么说呢,好像有点儿亏。——这一看就是不常买书的。

买书多的人都是一批批买,“批”说的不是成套成系列,而是看起来也许完全不相干的书,随时随地留意记下,定期扫一批。这样,十本里有一本能读的几率就会大些。就像你挑选了十支股票,但并不是听某个荐股人的话,也不是脑子一热一口气选十支股。而是考虑过一段时间,经过沉淀后买的。那么,都跌的几率就小。

用这种方法,差不多能做到块钱买到一本好书、值得读的书。前提是块钱买了10本书。有个段子说,让机器人写诗,遍历汉字的组合,理论上应该能把李白写过的所有诗都写出来。但问题在于,你找不出来其中的好诗。机器人写了一万首诗,可能有0.1%接近李白的水平,但你怎么把它筛选出来?就像你知道整个股票市场就算熊市也有能赚翻的股,但你不知道是哪一支。

爱读书的人,随着时间推移,更需要培养训练的不是读书的能力,而是精准挑选出好书的能力,以及挑选出一本书中最好部分的能力。如果你要全部精读完才能挑选出,那就失败了。买一本读一本,一本书从头到尾平均用力地读,是不可能培养出这种能力的。文科类博士,都有一个大量阅读文献的过程,这种大量是,超出你的阅读能力,明知道读不完,而且远远读不完,这才是适合你的阅读量。在这种情况下,你就能慢慢摸索出怎样寻找重点,怎样在毕竟没读完的情况下也能不漏掉书中最重要的、和自己最相干的部分。

愿意接受买的书90%是垃圾、是必要不大的,往往是找到真正对自己有重要价值的书的前提。不要太在意别人的书单,总是请别人开书单、照别人书单买的人,的确,买到好书的机会会多一点,尤其是当你买得很少的时候,但这也意味着你很难凭自己的本事发现好书、最适合自己的小众好书。

钱穆那会儿怎么买书的?他虽然也经常逛琉璃厂,但更多的时候,是琉璃厂的书贩用车拉着书到他的寓所,频繁的时候几乎是每天(当然不止他一个主顾),每次卸下来几十本在案子上,钱穆回头去翻,需要的留下,不需要的还放案子上,第二天书贩拉走,并卸下新的一堆。靠这种办法,七八年里日均购书20册。

长期这样买书,会有什么结果?——你能很快知道一本书好不好。在一堆书里面,有一本亮眼的书,你能第一时间发现(当然不是靠封面设计啦,是说内容亮眼)。

你经眼的书越多,这本事就越高。就像只有在买过很多垃圾股也买过很多好股之后,才更容易一眼识别出垃圾股。如果很少了解垃圾股,就难以具备这项能力。

常买书的人都有自己的选书标准。选得多了,标准自然会出来。哪怕你不去总结命名,也有标准和体系在。别人的标准,在你这里就不一定适用。举例来说,达利欧的《原则》,人家都说好,当年营销铺天盖地,我买回来读,发现对我一点用都没有,不仅那时候觉得没用,现在翻,仍然觉得没用。我平常很少给人荐书,遇见问的,推荐的也不是对我自己有用的书,而是觉得可能对他有用的书。这牵涉到的问题是,一本书是否和读者的知识体系兼容。一个领域内的核心参考文献,对领域外的人来说,读起来往往太难。而流行的书目,又往往比较肤浅,不能解决细节问题、真正问题。

比如说,你想了解房地产大势——很多人是直接上网搜,或者看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路买书与选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