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公司?什么是上市公司?什么是股票?什么是IPO(首度公开募资)?股民们对这些问题可能已经耳熟能详了,但股市源于哪个国家?恐怕不是每一个股民都知道的。
股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可以说:没有荷兰人,就没有上市公司,也没有今天的股市。荷兰人的血液中似乎与生俱来充满了冒险与*博精神。“小富即安”的生活在荷兰人看来,完全是不着边际的。在16至17世纪,随着西方航海理论日趋成熟,荷兰、英国、西班牙与葡萄牙揭开了海外扩张的篇章。他们游弋于全球各地,建立了庞大的殖民体系,在各个港口间从事国际贸易。
在东印度群岛一带,很多荷兰人都做着香料生意,但那时香料的价格非常不稳定。若有两条船同时抵达港口,便会导致货物供给过剩,利润受损。为了稳定利润,荷兰商人想出一个好主意,那就是不再“单干”,而是联合起来成立一家带有垄断性质的“公司”,来从事该海域的所有贸易。
于是商人之间不再竞争,而是相互协调的关系。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应运而生,公司高层运用贿赂皇室成员的方法,拿到了为期20年的皇家特许执照,用于垄断从地中海到东印度群岛,以及新发现的所有地区的贸易权。
航海带来的收益极其可观,但风险同样不容小觑。对公司来说每一次出海都是一场豪*。成功了赚得盆盈钵满,失败了则可能倾家荡产。暴风雨、搁浅、水手染上坏血病、遭遇海盗袭击??任何一次意外事件都会让出资者血本无归。虽然荷兰人骨子里喜欢冒险,但失败的代价过于昂贵,亏损完全让船主承担,似乎有些不合情理。
荷兰人很快又想出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建立“有限责任制”,把利润和风险加以分摊。每次出航前,荷兰东印度公司首先为本次航行招募资金。在这里,“股东”的概念首次出现了。这些人只负责出资,他们可以既不是船主,也不是商人,目的是分享此次航行带来的利润;当然,如果航行失败了,他们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不过这仅仅是一种“有限责任”,即意味着损失绝无可能超出自己所投入的本金。
起初,荷兰东印度公司只面向特定的群体进行募资,他们大多是“达官显贵”,而募集资金的用途也只限于某次特定的航行。所以每一次出海之前,他们都要募集资金。
随着公司规模的日益扩大,这种“定向融资”的弊端逐渐显现。一方面是资金量太低,往往仅够几条船只使用,无法供养一只舰队,更不必说让几只舰队同时出海了。此外,为了防止殖民地的居民“揭竿而起”,东印度公司还需要雇佣私人*队,成本巨大;另一方面,荷兰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许多平头百姓也渐渐富裕起来,民间有着大量储蓄,却苦于没有投资渠道让他们“以钱生钱”。好*成性的荷兰人无法容忍自己坐拥大笔的“闲钱”,却毫无用武之地。
在这种状况下,荷兰东印度公司大胆地改革了融资模式,不再选择特定股东,而是面向全体公众募集资金。也就是说,只要有钱,谁都可以成为东印度公司的股东。这被公认为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IPO(即首次公开募资,InitialPublicOffer),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
IPO不同于先前以“单次出海”为目的的短期融资,其特点是在于把“公司”和出资者永久性地捆绑在一起。东印度公司向公众发行了一种特别的凭证,这份凭证不仅代表持有者拥有一部分公司的所有权,而且还永久性地拥有利润的分享权。这意味着从今往后,公司每一次出海,出资人都能从中分一杯羹。如此一本万利的好事,谁会拒绝呢?
这份凭证的名字,就叫做“股票”。
荷兰东印度公司发行的股票,很快就在荷兰民众间掀起了认购狂热,公司从此名镇四海。许多一生连桨也没划过的人,也对公司舰队的一举一动